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全球贸易的一直增长,船舶事故呈明显上升态势。特别是,1987年3月6日,英国“自由企业先驱”号渡轮载着450名乘客从比利时泽布吕赫港出发,向英国多佛港行驶途中船舶发生翻覆,导致193人遇难,这是自“泰坦尼克”号事件后,英国在和平时期遭遇的最大海难。1989年3月24日,美国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满载4000吨原油从阿拉斯加州瓦尔迪斯港驶往长滩港,当行驶至瓦尔迪斯以南40公里威廉王子湾时发生触礁,致使船舶8个油舱破裂,导致1000吨原油泄漏,严重污染了该海域。这两起严重海难事故的相继发生,引起了全球海事界的极大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伦敦保险商协会(ILU)等国际组织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同时,相关各方也对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对此,IACS明确说,将要求各会员社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起整套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1993年12月31日以前通过IACS的审核认证,以此作为保留IACS正式会员资格的强制性条件。这对于1988年5月31日,刚刚加入IACS成为该协会第10名正式会员的中国船级社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挑战。
创建质量体系是船检人对确保安全永不止步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董博义,曾任中国船级社质管处处长,参与制订IACS质量体系要求,并取得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国主任审核员证书,编号00001。作为中国船级社早期参与建立质量体系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向记者讲述了中国船级社创建质量体系的过程。
1990年5月30日至31日,IACS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23届理事会。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计划(QSCS),并成立特别工作组负责起草相应文件。同年,6月4日至6日,IACS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了第24届理事会。会议讨论修改并批准了IACS《质量体系认证计划》文件,决定自1991年 7月1日起实施,1994年 1月1日起对所有会员船级社强制实行,同时定于1993年底完成对所有正式会员船级社的质量管理体系首轮审核,审核合格后为其签发质量体系合格证书;不满足《质量体系认证计划》要求的成员船级社将被取消其会员资格。
开弓没有回头箭,摆在眼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上的水准和技术水平,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创建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
首先,从学习开始。1991年6月,中国船级社从分析IACS质量体系认证计划、收集国内外有关的资料开始做起,按照IACS质量体系认证计划的要求做质量体系的筹建工作。专门邀请了国家技术监督局相关专家来CCS授课,讲ISO9000标准及近年来国内已经建立质量体系单位的相关情况,并专门组团赴已成功建立质量体系的上海协昌缝纫机器厂拜访取经。
其次,组建专业团队。1991年8月14日,中国船级社宣布成立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质量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提交认证等质量体系建设相关具体工作。1991年8月19日,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建立起一个既满足IACS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我国船检部门具体业务类型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体系。同时,动员全体员工热情参加,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以战斗的姿态,迎接这项严峻的考验。
在培训质量体系审核员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专门派出4人参加国家技术监督局举办的审核员培训班,该培训班由英国BSI高级审核员任教。同时,还特别聘请了外国专家培训了24名质量体系审核员,为质量体系的内、外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船级社深知,质量体系不是精美的展品,而是确保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质量体系的目标是将中国船级社的规范和规则要满足授权国政府和用户对安全性、可信性、合理性、先进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技术鉴定和检验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结论正确;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服务项目。
创建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编写出一套有价值的质量体系文件,并且始终遵循这套质量体系的方针,严格执行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实施。
1991年8月26日,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责成质建办公室组织质量体系的系统分析和系统模块设计,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质量手册》,抽调11名工作人员组成质建工作组,并且专门聘请中国质量协会专家吴庭笙为顾问参加此项工作。
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文件共分为三个层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首先,需要列出IACS质量体系要求的全部要素。根据IACS质量委员会上明确的“一个要素能写一个程序或多个程序,一个程序也可以包含多个要素”内容,各船级社成员可以自已选择。质量手册是大纲,必须覆盖全部要素。程序文件是过程的描述,因此必须要写明要素的责任部门和协助部门,除文字说明过程外,还要用流程图说明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部门,并列出记录格式。对此,需要全员投入,先排出表格、要素、质量手册的内容,以及程序文件的名称、责任部门和协助部门等内容。各部门全力投入编写,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1992年2月,中国船级社编写完成了《总质量手册》,并提交全系统讨论修订。1992年6月5日-6日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原则批准了《总质量手册的修改意见》《质量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要点》和《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计划表》3个文件。会后,质建办公室组织质建工作组的有关人员,按照《总质量手册的修改意见》进行了修改。
1992年7月1日,中国船级社公布了首版《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SGM-1),同时,要求总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开始分别编写质量体系程序文件。1992年9月17日-23日,在上海召开全社执行《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的会议,对首版《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及与其配套的55个程序文件进行宣讲,宣布质量体系文件自1992年10月1日起生效,在中国船级社全系统内试行。
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后,为了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可行性,社领导决定在1992年12月19日至1993年1月6日,对总部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IACS的认证审核要求,进行质量体系的预内审。并指定24名经过培训持有英国主任审核员证书的审核员组成审核组。分为8组,按内审计划进行预内审。随后,根据预内审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清除。质建办公室人员同时也将《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以程序文件形成了第二版《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的报批稿。
1993年2月,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决定第二版《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SGM-2)及配套的55个程序文件自1993年3月1日起实施,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开始正式运行。
为了顺利通过IACS认证审核,社领导决定在IACS认证审核前进行一次模拟国际审核,以汲取国外船级社的质量体系建设和审核经验。经IACS质量秘书史密斯(D.W.Smith)先生推荐,特别邀请法国船级社(BV)质量管理体系专家,在1993年4月12日—24日,按照IACS QSCS要求对中国船级社总部和上海三单位做全面试验审核,以验证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对QSCS的符合性及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其后,在中国船级社质量体系文件被全面修订,质量体系按照新的文件体系运行之后,BV质量审核员又在1993年8月28日-9月5日对中国船级社总部重点部门和上海三单位做了第二次试审核。
根据第一次质量体系内审和BV专家第一次试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1993年5月8日,中国船级社第二次管理评审会议决定进一步修改《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SGM-2)和程序文件,并对总部各部门、分社和办事处的质量经理、质管员进行培训。
1993年7月1日,第三版《中国船级社质量手册》(SGM-3)以及35个程序文件和45个须知文件正式生效运行。同时,将这些质量体系文件译成英文,为申请IACS的审核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993年7月3日,中国船级社向IACS正式提出质量体系审核的申请。9月27日至10月13日,IACS以质量秘书史密斯(D.W.Smith)先生为组长的3人审核组,将对中国船级社总部(北京)、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所、培训中心、上海分社(上海)和香港分社三家进行质量体系运作情况的审核。
这是一次决定命运的审核。能否通过IACS的审核,决定着中国船级社能否继续保持IACS成员资格。
审核首站北京。据董博义介绍,总部审核涵盖总部各部门和领导层。每天的审核工作结束后,都会将当日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反馈,晚餐后中国船级社立即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研究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处置和消除的措施。同时,形成英文稿待第二天早晨审核前交审核组长审阅。在总部的审核中发现的都是轻微不合格,容易清除。尽管早出晚归,但心理上的压力还不算很大。
第二站上海。审核组在上海规范所审核时发现了一项严重不合格项,即缺少对规范出版印刷厂(交通出版社)的合同评审。于是,立即向总部汇报,同时连夜检查。却发现是虚惊一场,由于装订失误造成检验报告附在另一项检验后面。除纠正这样的一个问题外,又核查了一年的船舶检验记录。并且给出的纠正措施是制订检验记录归档程序,每次检验后由责任验船师写出目录连同证书和报告副本一同上交,进一步规范了检验流程。
在香港分社的审核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有一份图纸审查记录盖印不全的轻微不合格项。统计显示,第一次质量体系审核,共历时17天,审核时间182小时,接受提问2297个,审核文件310份,出示证据662份,被提问人数120人,共发现46项不合格项,到审核组离开时,已成功消除45个,还剩1项不合格项。11月3日,中国船级社向IACS质量秘书史密斯先生寄去纠正最后1个不合格项的证据, 11月26日,史密斯先生来函,确认中国船级社不合格项已全部纠正。
1994年3月9日,IACS为中国船级社颁发了有效期为三年的《质量体系合格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检验机构。中国船级社历经3年艰苦努力,成功建立了质量体系,以及随后为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所作的努力,不仅标志着中国船级社的质量体系已同国际通行标准接轨,也使得中国船级社的内部管理上的水准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